查看原文
其他

《品读群书治要》44 观人之法

▲点击上方[国学经典智慧语录]关注我们

44 观人之法

《余莉开讲》第四十四集


尊敬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我们今天学习观人之法。古人非常重视观人,主要目的是知人善任。在《孟子》上说:“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强调要把有仁德心的人,选拔在领导的位置上。一个人没有仁德之心却高高在上,就等于把他的过恶,播撒给广大的民众。然而知人善任却并不容易,所以古人呢,给我们讲了很多具体的观人之法。我们概括为八个方面:


第一就是观言,也就是观察一个人的言语。在《周易》上有这样一段话,它说“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将要背叛的人,他的言辞显示出惭愧不安。心中有疑虑的人,他的言辞表现出来是散漫枝节。吉祥善良的人,他的言辞很少,因为他心地清净,思虑很少,念头很少。而一个人心浮气躁,表现在外面,就是爱说话,言辞很多。诬陷好人的人,他的言语表现出来是游移不定。失去操守的人,他的言辞会屈曲不直。因为他做了坏事,失去了品格,所以他有那种理屈词穷的感觉。


在《了凡四训》上有一句话,说一个人做了很多的过恶,那就会有一个特点。“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沮丧。他看到有德行的人,德行很高的人,会感觉到非常地惭愧,不好意思,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他平时做的坏事、错事、恶事太多了,所以看到君子有德行的人,自自然然地就会惭愧,不好意思。表现在外,他的言辞也是屈曲不直。那么这是告诉我们观察一个人的言语,来了解一个人的品性。


但是观言不如观事,所以第二个方面就是观事,观察人所做的具体的事情。在《新序》上就记载着这样一个观事的故事。子路治理蒲县三年了,孔老夫子路过这个地方,刚进入蒲城县境,他就说:子路治理得不错,能够恭敬诚信。到了这个城镇里了,他又说:子路治理得不错,他尽忠职守,与民讲求信用,而且宽容对待百姓。到了县衙的时候,孔老夫子又赞叹说:子路治理得不错,他能够明察秋毫来审断案件。这个时候子贡听了,就问:说夫子,您还没有看见子路,就三次称他治理得不错,这是什么理由呢?孔老夫子就说:我进入蒲县县境的时候,看到这个荒地都得以开垦,田野修治得很整齐,这个沟渠都挖得很深,这是因为他恭敬而诚实,所以民众才愿意尽力地耕种田地。到了城镇的时候,我看到房屋的墙都建得很高大,树木长得很茂盛。这是因为他对待民众忠信而宽厚。所以人民做事就不敢苟且。到了他的县衙,发现衙门里非常地清闲,这是因为他平时判案就能够明察秋毫。所以人们不敢轻易地来申诉打扰。那么从这个故事中告诉我们,通过看一个人所做的事,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恭敬心。那我们现在人心浮气躁,表现在他的作品上,也是有很多的错漏。比如说我们做字幕,就会经常看到有很多字打错了。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呢?就是因为做产品的人心不在焉,没有恭敬的态度。如果他知道,我们这个作品要流传很长时间,要影响到很多人,那我们错了一个字,那就会导致人家也学错了,听错了,这个流弊是很大的。他有一种恭敬心去做事,那就不会再有错字了。


那么第三就是观行。观事不如观行,在《说苑》上,给我们指出了用“六正”、“六邪”这个标准,来观察一个人的行为。那什么是“六邪”呢?我们观察一个臣子,六种邪曲不正的行为,就可以看出他的品质如何了。“一曰安官贪禄,不务公事,与世沉浮,左右观望。如此者,具臣也”。一个人安享官位,贪图俸禄,但是不致力于办好公事,随波逐流,做事左右观望,这样的人叫具位充数之臣,叫“具臣”。现在我们说的官员不作为,不作为的官员就是属于“具臣”。


“二曰主所言皆曰善,主所为皆曰可。隐而求主之所好而进之,以快主之耳目。偷合苟容,与主为乐,不顾其后害,如此者,谀臣也。”君主所说的话,领导所说的话,都说好。君主所作所为都认可,还暗地里去探求君主有什么喜好,并且把他喜好的东西进奉给他,目的是愉悦君主的耳目。一味地苟且迎合君主的意思,为的是自己荣耀。与君主整天寻欢作乐,而不顾及他的后患,这样的人是“谀臣”,也就是阿谀奉承的臣子。在《新序》上就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说楚恭王生了大病,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就把令尹召过来了,对他说:常侍筦苏和我相处的时候,常常用道义来劝导我,我和他在一起就感到不安心,虽然如此,他对我很有帮助。他的功劳不小,一定要重用他,给他很高的爵位。而申候伯和我相处的时候,经常放纵我的欲望,我的行为肆无忌惮都不去劝谏。我喜欢的,他就让我去做,甚至劝我去做。我和他在一起非常欢乐,虽然如此,他对我却没有帮助。他的过失不小,一定要把他打发走。令尹听了之后,就答应了楚恭王。第二天,楚恭王过世了,令尹就拜筦苏为上卿,而把这个申候伯逐出了楚国。那么这一段故事告诉我们,阿谀奉承的臣子可能一时讨我们喜欢,但是对我们的德行却没有帮助。他一味地投我们所好,满足我们的欲望。但是其实对我们的灵性的提升,道德修养都没有帮助。所以我们要和那些能够劝我们以道义的人,能够规劝我们走正道的人相处。


“三曰中实险诐,外貌小谨,巧言令色,又心疾贤。所欲进则明其美,隐其恶。所欲退则明其过,匿其美,使主赏罚不当,号令不行,如此者,奸臣也。”他的心中实际上是险诈邪僻的,但是外表上却谨小慎微,花言巧语致饰于伪善,其实内心忌贤妒能。对于他要举荐的人,就宣扬他的美德,隐藏他的过恶。对于他要罢黜的人,就宣扬他的过恶,隐匿他的美德。使君主赏罚不当,号令不能够施行,这样的人被称为“奸臣”。


“四曰智足以饰非,辩足以行税,内离骨肉至亲,外妒乱朝廷,如此者,谗臣也。”他的智慧足以文过饰非,他的口才足以到处游说。在宫内可以离间君主的骨肉至亲。在宫外因为他的妒忌,使得整个朝廷混乱,这样的臣子称为“谗臣”。


“五曰专权擅势,以轻为重。私门成党,以富其家。擅矫主命,以自显贵。如此者,贼臣也。”这个人独揽大权。自己说了算,巴结权贵,结党营私。为的是使自家富裕,擅自篡改君主的命令。为的是使自己显达、荣贵,这样的人被称为“贼臣”。


“六曰谄主以邪,坠主于不义。朋党比周,以蔽主明,使白黑无别,是非无闻。使主恶布于境内,闻于四邻。如此者,亡国之臣也。”他是用邪曲不正的道理谄媚君主,陷君主于不义。他结党营私,排除异己,蒙蔽君主的视线,使君主黑白混淆,是非不分。使君主的恶名传布于国内,文明于四邻。这样的臣子被称为“亡国之臣”。如果一个国家任用的是亡国之臣。像赵高、易牙这样的臣子。那一定会使国家陷于危亡。所以我们看一个臣子的行为,可以通过这六种邪曲不正的方面来观察。


第四就是观友。观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韩诗外传》上也说:“欲观其亡,必由其下。故同明者相见,同听着相闻,同志者相从。”什么意思呢?它是说有同样敏锐眼光的人,才能够互相发现。有同样敏锐听力的人,才能够互相倾听。志同道合的人才会相互跟从。所以说,“非贤者莫能用贤,故辅佐左右所任使,有存亡之机。得失之要也,可无慎乎。”不是贤德的人,他就不能够重用贤人。因为即使有贤德之人,他也发现不了,他也不愿意重用。所以即使有贤德的人在他身边,他也认识不到。因此君主所任用的辅佐之臣,关系到君主存亡的征兆,得失的关键,怎么能够不谨慎呢?所以我们观察一个领导者,看看他所结交的朋友,还有他所任用的人,就能知道这个人的德行如何了。因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志同道合的人,有同样志趣、品德的人,他自自然然地会结交在一起成为朋友。


第五就是观德。就是观察一个人的德行。那么在《说苑》上告诉我们,观察一个人有没有德行,首先看他够不够谦虚。如果一个人有了功名,有了成就,有了金钱、地位、事业。但是还能够谦虚而尊人。那我们就知道,这一个人是有发展的人,这一个人是有后福的人。相反,“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德不谦者,失天下。亡其身,桀纣是也。可不慎乎?”你看一个人,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是没有谦虚的德行,最后怎么样呢?失去天下,丧失性命。这就是桀纣的所作所为,怎么能不谨慎呢?“故《易》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那么这“一道”是什么呢?这“一道”就是“谦之谓也”。说《易经》上有一个道理,大可以守住天下,中足以守住国家,小可以守护自身。这“一道”就是谦虚。那么古语还有一句话说,“观德于忍,观福于量”。看一个人有没有德行,就看他能不能够做到忍,那么这个“忍”字,内容很广泛。比如说在利益现前的时候,你能够不能够忍住不去贪心。见到利益的时候,他不符合道义,你能不能忍住不去获取。看到美色的时候,能不能忍住不去贪爱,不去放纵。这都是德行的表现。


我们知道,中国人有一句话说,忍人之所不能忍,才能够成人之所不能成。在历史上的狄仁杰,就给我们做出了这样一个榜样。这一年,他要去参加科举,在路上,就留宿在一家旅店,这个旅店的主人,是一个丈夫刚刚去世的少妇人。白天看到狄仁杰玉树临风,一表人才。免不了动了爱慕之心,于是在夜幕的时候,她就主动地来敲狄仁杰的房门了。狄仁杰还在刻苦攻读,因为他心地很坦荡。他就过来把门打开,结果看到面前有一位花枝招展,打扮得很妩媚的年轻的女子,这个女子还主动地说明了来意,这个狄仁杰也有点动心。但是他马上想到了,自己在年轻的时候,曾经遇到一个老人家,这个老人家给他看过相。说你一生主贵。你以后一定能够做到达官贵人。但是也提醒他,千万不要败坏在女色的手上。因为这个“色”字头上一把“刀”。因为这一把刀,让你一无所有。狄仁杰当时很年轻,他说,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够让我面对女色而不心动呢?这个老人家就教了狄仁杰一个办法,这个老人家说;其实当一个人面对女色而受到诱惑的时候,动心的时候,其实不过是被表面所迷惑。我们想一想,一个人好看也就是好看在外面的一张皮而已。在这个皮的底下又是什么东西呢?那无非是血肉相连,还有很多肮脏的管道,流淌着肮脏的东西。那么这个时候你还愿意把她抱在怀里,还想和她亲热吗?这个时候你是迫不及待一把推开,避之唯恐不及。所以人体不过是臭皮囊而已,没有丝毫可取之处。那么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狄仁杰想到了老人家的提醒,他就把这个方法交给了这个女子,结果这个女子就惭愧地退了下去。正是狄仁杰他能够“忍人之所不能忍”,所以他才能“成人之所不能成”。他去进京赶考,一举成名,后来成为一代贤相,名垂青史。所以你看一个人有没有福,看看他的心量,看看他有没有德行。就是看看他在难忍的时候,能不能忍。


像《了凡四训》上就讲到,这个袁了凡先生年轻的时候,仕途不顺利,后来他反省自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容忍。别人做了错事,他认为别人对不起自己,结果一想起来就耿耿于怀,不能宽恕。这个就是量不够大。


第六个方面就是观佞。佞就是谄媚的佞臣。那么怎么样看这个人是君子、是小人、是奸臣、还是忠臣呢?在《韩子》上有一句话,它说:“凡奸臣者,皆欲顺人主之心,以取信幸之势者也。是以主有所善,臣从而誉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毁之”。说这个奸臣小人,都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都愿意顺着君主的心思去做去说,目的是取得君主的信任和宠幸。所以君主认为好的事,他一定会跟着去赞叹。君主所憎恶的事情,他一定跟着去诋毁,这个就是奸臣。在《新序》上有一个故事,告诉我们奸佞之臣的危害。在齐国有一个田巴先生,修行得很好,名声也远扬在外。齐王听说了他很贤明,就招他进朝,问他怎么样才能办好政治。这一天早晨,田巴先生穿了一件新制的衣服,把这个头也修饰得很好,然后带上帽子,束好腰带,回过头来就问他的宠妾,怎么样?他的宠妾说“佼”。这个字是意思就是说美极了,很漂亮。他要出门的时候,就问他的侍从,怎么样?这个侍从也说“佼”。但是他路过淄水的时候,面对着淄水才发现,其实自己长得非常丑陋。这件事情启发了他,他去见齐王的时候,齐王问:应该怎么样办理政治。他说办理政治最重要的就在于正身。而端正自身,最根本的在于左右的群臣。今天大王召见臣的时候,我穿了一件新衣服,把头发胡须都修整一新,将要出门的时候,我就问我的宠妾,宠妾因为爱我的缘故,就阿谀奉承地说很漂亮。将要出门了,又问我的侍从,因为侍从畏惧我的原因,也说很漂亮。后来我路过淄河的时候,观察水中的倒影,才知道自己实际上很丑陋。而现在大王您身边的臣子、宠妾、阿谀奉承大王的人,可不止两个吧。如果大王您能够面临淄水,查看自己的过恶,有过失,马上就能更改。那么这样齐国就能够得到治理了。你看这个田巴先生,他非常地有智慧,他就能够借题发挥,以此来劝谏齐王,要任用犯颜直谏的人,指正自己的过失。而不能够用那些阿谀奉承之人。


第七就是观心。我们现在很多人喜欢观心术,这个心是隐藏在内的,怎么能够让人观察到呢?我们前面讲过相由心生。我们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相貌,可以对他的为人有所了解。还有一句话是“言为心声”,我们也讲过观察人的言语,可以看到这个人的德行,是厚道还是刻薄。当观察人心的时候,重要的是观察这个人,是不是有仁爱之心,同情之心。在《韩诗外传》上就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说田子方要外出的时候,看到道旁有一匹老马,他长叹了一声,就问车夫,这是什么马?车夫回答说:这是公家养的畜生,现在年老了不能再使用了。所以把它放了出来。田子方听了怎么说的呢?年轻的时候用尽了它的力气,到年老力衰了就把它给抛弃。仁者是不应该这样做的。于是他就花钱把这匹马赎了回来。那些穷困的士人听到了这件事之后,就知道谁是他们可以归附的人了。要归附谁,显然是像田子方这样有仁心的人。他对有功劳的畜生,都不会到老的时候把它抛弃,更何况是对人呢?


而在《韩子》上,也记载着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说乐羊,他在卫国做将领,他要去攻打中山国。而乐羊的儿子恰恰在中山,结果怎么样呢?这个中山国的国君,就把他的儿子给烹杀了,又把他的儿子煮了一个羹来送给他。结果乐羊怎么样呢?乐羊居然接过来就把它给吃了。魏文侯一听,就对堵师赞说:“你看乐羊为了我,居然把他儿子的肉都吃了”。堵师赞怎么回答的呢?他说:“他都能够吃他儿子的肉,那谁的肉他不能吃呢?”后来,这个乐羊的的确确攻下了中山国。魏文侯对他的功劳进行赏赐,但是却怀疑他的用心,怀疑他有没有仁爱之心。所以你看在《韩子》这个书中,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巧诈不如拙诚”,与其巧于欺诈,不如守拙存诚。那么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从根本上去观察一个人,就是观察他是不是有仁爱之心。要观察他的心,不能仅听他说什么,看他的行为。


最后一点就是观诚。这个“诚”,不是“”诚恳”的“诚”,是让我们要全面地考察,综合地考虑,才能够得出结论。比如说在《晏子》中讲,齐景公像晏子请教求贤之道。这个晏子怎么说的呢?他说:“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看这个人通达的时候,得志的时候,他举荐的是什么人。他举荐的是贤德之人,还是任人唯亲,结党营私。他穷困潦倒的时候,看看他不去做的事是什么,因为古人说“人穷志不短”。虽然一个人很穷困,但是不符合道义的事,他仍然坚持不去获取。他富裕的时候,看看他和谁来分享,看看他会不会惠施财物,救济贫穷。所以孔老夫子他也说:一个人即使有周公的才华,但是他又骄傲又吝啬,其余的方面都不值一提了。所以一个人富裕了,不仅不吝啬,还能够惠施财物,这个人才有可取之处。这个人虽然很贫困,但是他不茍取。他要取这个东西,也要看他是不是符合道义。就像我们看到的范仲淹,他到一个寺院去读书,在寺院里,偶然发现了一坛金子,那个时候他非常地简朴,非常地贫穷。但是他得到了这一坛金子之后,知道这个金子不属于自己,他又把它给埋回到树底下去了。后来他考中了科举,做了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后来这个寺的住持想重建这个寺院,向他来化缘。他才把这件事说出来,告诉他,你们寺院本来就有这样的财物。这个方丈按照他所说的去找,果然在树下,找到了他所埋的这一坛金子。所以你看一个人,在贫困潦倒的时候,还能够不苟取,不苟得。这样的人也是后福无穷。


那我们从这些方面来观察一个人,基本上就可以把这一个人了解的差不多了。当然古人还有很多观人的方法,这个在《群书治要》中论述的很多。那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

刘余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士、硕士毕业。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客座教授,著述丰硕。曾获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并应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国香港等地进行演讲和研讨。2015、2016年,先后两次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巴黎总部,围绕“从《群书治要》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强道德教育”做主题演讲,对中国传统文化“东学西渐”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 看更多往期经典视频,点击下方小字即可跳转 *

▶ 《品读群书治要》01 认识群书治要

▶ 《品读群书治要》02 一阴一阳之谓道

 《品读群书治要》03 真正的风水在哪里

▶ 《品读群书治要》04 致富理财秘诀在哪里

▶ 《品读群书治要》05 发怒是拿别人错误罚自己

▶ 《品读群书治要》06 修身始于戒贪

▶ 《品读群书治要》07 贪色为淫,淫为大罚

《品读群书治要》08 好名之患

《品读群书治要》09 欲不可纵

《品读群书治要》10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品读群书治要》11 奢靡之害

《品读群书治要》12 谦德之效

《品读群书治要》13 君子欲讷于言

《品读群书治要》14 境随心转

《品读群书治要》15 交友之重

《品读群书治要》16 境缘无好丑

《品读群书治要》17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品读群书治要》18 君子四重

《品读群书治要》19 好学近乎智

《品读群书治要》20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品读群书治要》21 夫妻相处之道

《品读群书治要》22 为什么必须重视女德

《品读群书治要》23 至要莫如教子

《品读群书治要》24 教子之方

《品读群书治要》25 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品读群书治要》26 孝的四个层次

《品读群书治要》27 事亲当竭力

《品读群书治要》28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品读群书治要》29 兄友弟恭

《品读群书治要》30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品读群书治要》31 中国式管理的精髓

《品读群书治要》32 管理的三境界

《品读群书治要》33 道德教育的制度保障

《品读群书治要》34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品读群书治要》35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品读群书治要》36 高度艺术化道德教育

《品读群书治要》37 愧之,可使小人为君子

《品读群书治要》38 爱民而安

《品读群书治要》39 重农务本

《品读群书治要》40 用人的重要性

《品读群书治要》41 用人要用贤

《品读群书治要》42 用人七忌

《品读群书治要》43 西方民主选举的弊端

请您转发分享,福生无量!

【微信公号:老子道德真经】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转一转赞一赞看一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